- 杭州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科技赋能与生态共治的“水乡新篇”
- 2025年07月25日来源:中国杭州网
提要:7月24日,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杭州市正式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浙江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杭州在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治理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标志着这座城市从“江南水乡”迈向“湿地城市”的生态转型,为全球湿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杭州市正式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浙江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杭州在湿地保护与城市生态治理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标志着这座城市从“江南水乡”迈向“湿地城市”的生态转型,为全球湿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千年水乡,湿地基因
杭州与湿地的渊源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那时的先民在沼泽湿地中筑坝修渠,开创了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文明。八百年前,马可·波罗笔下“城内溪流穿梭、桥梁纵横”的杭州,正是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从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到张岱笔下的“西溪为最”,湿地始终是杭州文化基因中灵动的注脚。
如今,杭州拥有九大类、13.43万公顷湿地资源,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作为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湿地主题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的所在地,杭州将湿地视为城市的生态命脉与文化根脉。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
杭州的湿地保护之路,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湿地萎缩、污染加剧等挑战,杭州以“科学修复、系统治理”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湿地保护路径。
在西溪湿地,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起“生态天网”。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于2024年上线,实现了湿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过去依赖人工巡查的湿地管理,如今只需一块大屏即可调度全园,科技手段让湿地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在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蓝色海湾”生态整治项目系统推进湿地修复与保护,13处生态系统监测点实时跟踪鸟类种群动态,留鸟种群数量增长25%。
在富阳阳陂湖湿地,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的修复工程,通过地形重塑、水系连通、生态浮岛建设等手段,恢复了30公顷湖泊湿地,构建起“沉淀—过滤—吸收”三级净化系统。
在湘湖旅游度假区,四季矮苦草等净水型沉水植物打造的“沉水森林”,重构水下生态系统,使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
制度护航,生态补偿
政策法规层面,杭州同样走在前列。2023年,《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创新性地将一般湿地细分为市级、县级和其他湿地,并对纳入保护范围的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20元/亩的生态补偿。
2024年,杭州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协会,积极履行湿地公约义务,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共治”,杭州的湿地保护格局不断拓展,生态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湿地经济,绿色引擎
湿地保护不仅让杭州的生态底色更亮,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探索出“金镶玉”模式,即湿地为“玉”,周边为“金”,实现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打响“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的品牌。POD(公园导向型发展)模式成为全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临安青山湖湿地入选2025年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鸟、研学。当地居民依托湿地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在余杭区径山镇,昔日的“采石场”通过生态修复变身“绿湿地”,村民发展民宿经济,人均年收入增长30%;在萧山区,湿地周边村庄通过“生态种植+电商直播”模式,将莲藕、菱角等湿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千万元。“湿地+”经济模式正释放出巨大潜力。
走向世界,共筑生态未来
此次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对杭州而言既是实至名归的肯定,也是砥砺前行的新起点。2025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行,湿地作为生物圈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将成为大会的重要议题。
杭州将以此次荣誉为契机,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共治共享,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助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
正如《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桑达·蒙巴所言:“湿地是地球景观的动脉与静脉,是生命的源泉。”当西溪晨雾缭绕、钱塘江候鸟高飞,杭州这座“湿地水城”,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在长三角的绿心之上,书写生态文明的新篇章,以开放姿态引领全球生态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