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阳竹纸:千年传承,焕新未来
- 2025年07月21日来源:中国杭州网
提要:从宋代造纸作坊的重现,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再到新时代纸文化的创新,富阳竹纸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建设中的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和泗洲造纸作坊考古遗址公园。
山水之间,纸艺流芳
水送山迎,一川如画。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之间,壶源溪、大源溪、剡溪等九条溪流蜿蜒曲折,汇入风烟俱静的富春江,尔后迤逦向东,流淌出一幅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这片山水之间,曾经镶嵌着数以千计的造纸作坊,也孕育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
北宋真宗年间,富阳竹纸被选为御用文书纸,享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誉。民国时期,《浙江之纸业》记载:“论纸,必论富阳纸。”彼时,富阳纸业进入鼎盛时期,产量占全国土纸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有“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之说。千年造纸史,让“造纸之乡”这一称号伴随富阳走过悠悠岁月。
如今,富春江水依旧清澈,富阳茂竹依旧青翠。一卷素纸,承载着文化的根脉,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长河。
保护:薪火相传,文化新标
2008年,320国道受降至场口段改建工程开工。施工人员在距离地面半米的土层中挖出大量碎瓷片,甚至发现了排水沟、水池、陶缸等遗迹。一位村民随口一句“这很像造纸工坊”,引起了时任工程副总指挥何富军的注意。他立即联系富阳市文物馆,一场关于历史的抢救性发掘由此展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与富阳市文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泗洲宋代造纸作坊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沉睡千年的遗址重现人间,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堪称“五个最”: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工艺流程最完整、规制等级最高、活态传承最悠久。
遗址中,水渠贯穿其中,两侧分布着沤料池、皮镬、灰浆池、抄纸房、焙纸房等设施,完整还原了宋代造纸工艺流程。这一发现,将我国有据可查的造纸作坊历史往前推进了300多年。
为保护遗址,富阳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国道西移4650米,增加造价3210万元。这一决定,为文化传承让出空间。
2022年,富阳正式启动泗洲综保复兴项目,开展遗址周边66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探,新发现约4万平方米的文化层。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公园同步建设,占地560亩,将成为全国纸文化展示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中心。
未来,遗址公园将融合阳陂湖湿地与凤凰山文旅板块,打造非遗+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等多元业态,构建“泗洲·纸飞宋韵文化旅游区”,让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传承:千年宋纸,不止于此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从一根竹到一张纸,需经削青、拷白、断料等72道工序,历时300多天,犹如十月怀胎。每一道工序皆遵循自然节气,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人尿发酵法”“荡帘打浪法”等技艺,是富阳竹纸制作的独门绝技。
在手工造纸式微的今天,富阳仍有12家传统作坊坚守传承。浙江工匠、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中华创办的“逸古斋”便是其中之一。朱家造纸技艺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朱中华自15岁随伯父学艺,19岁才造出人生第一张纸。四十载坚守,他用双手塑造了坚韧柔美的竹纸,也塑造了自己坚韧的匠人品格。
2016年,朱中华与中国科大共建富阳历史名纸复原研究中心,成功恢复失传已久的乌金纸工艺。这种纸张曾用于金箔制作,能承受上万次捶打而不破,足见其坚韧。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一款用朱中华研制的一级元书纸制作的节目单惊艳亮相,向世界讲述富阳竹纸的故事。这张纸,不仅承载了开幕式信息,更成为中华纸文化的传播载体。
“没有稳定的纸张,就没有流传百世的书画。”朱中华坚信,每一张纸都有生命与灵魂。他的愿望,是做出能传承千年的纸,将文化遗产完整交给后人。
创新:古法新生,纸启未来
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共存?富阳纸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湖源乡新二村的李文德,是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祖辈造纸,传至他已是第九代。面对手工纸市场萎缩,他果断转型,闯入上海开拓市场,带领纸农走出困境。
2021年,他牵头建成“富阳元书纸文化展示馆”,集合文化展陈、雅集体验、研学科普于一体,完整保留手工造纸工艺及全套工具。开馆当日,他率众祭拜蔡伦,行九叩之礼,表达对造纸祖师的敬意。
李文德还引入电商直播、非遗研学等新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展示馆前游人如织,孩子们亲手体验“一株竹到一张纸”的全过程,书画家、网络达人、外国友人纷至沓来。纸坊不再寂寞,乡村旅游随之兴起,农家乐、民宿相继开业。
他常说:“只有我一个人赚到不行,要带动全村共富。”在他的努力下,非遗研学与竹纸产业链不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结语:纸载文明,匠心永续
从宋代造纸作坊的重现,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再到新时代纸文化的创新,富阳竹纸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张纸,承载千年文明;一群人,守护文化根脉。在传承中求变,在创新中发展,富阳竹纸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