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场”到“服务一线”——杭州“戎志班”学子暑期实践传递战友情
- 2025年08月01日来源:中国杭州网
提要:这两位年轻人,是浙大城市学院“戎志班”的学生。作为浙江省首个退役大学生士兵免试“专升本”集中培养班,“戎志班”自设立以来便备受关注。2025年7月,由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构建“省—市—区—街道”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联动平台,首批9名“戎志班”学生开启暑期社会实践,奔赴服务战友的第一线。
在杭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接待窗口,陈泫弛和翁家毅正耐心地为一名刚返乡的退役军人解答落户政策。短短两周,他们已协助办理80余名转业军士的安置手续,从政策咨询到材料审核,一丝不苟。“我们懂他们的迷茫,所以更要讲清楚、办到位。”陈泫弛说。
这两位年轻人,是浙大城市学院“戎志班”的学生。作为浙江省首个退役大学生士兵免试“专升本”集中培养班,“戎志班”自设立以来便备受关注。2025年7月,由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构建“省—市—区—街道”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联动平台,首批9名“戎志班”学生开启暑期社会实践,奔赴服务战友的第一线。
两周时间里,这群曾穿军装、守家国的年轻人,换上志愿服务马甲,投身社区治理、品牌建设、政策宣讲和口述历史整理等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青春担当。
在市、区两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陈泫弛、徐笛杨、翁家毅等同学参与接待咨询、材料审核、政策解读等工作。面对战友们的各种疑问,他们从最初的“边学边问”到如今“对答如流”。“我自己退伍时也经历过政策不了解、手续不知怎么办的阶段,那种焦虑感记忆犹新。”陈泫弛感慨,“现在能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别人,特别有意义。”
在拱墅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学生马文龙和其他几名同学则投身于一项特殊任务——整理全区2000余名退役军人的口述历史采访资料。“每一段讲述都让人动容,”马文龙说,“这些故事里有战火硝烟,有默默坚守,更有对家国的深情。我们不只是在整理文字,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
整理过程中,同学们被老一辈军人的忠诚与奉献深深打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服务退役军人事业的信念。“我们想用青年的方式,把这些英雄的故事讲得更生动、传得更远。”马文龙说。
“这次实践是‘戎志班’暑期实践团的首次‘出征’,意义非凡。”班主任王涵介绍,实践结束后,学生们正在汇总服务案例、分析问题短板,将形成一份高质量的实践报告,并从退役大学生的视角,为优化退役军人服务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
杭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校地合作不仅为退役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也为服务体系注入了“同理心强、专业度高”的新生力量。“他们既是服务对象,也是服务者,这种双重身份让服务更精准、更有温度。”
未来,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联合浙大城市学院,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联动军创企业、街道服务站等资源,为“戎志班”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支持,打造“培养—实践—就业”全链条服务模式。
从军营到校园,从校园到服务一线,“戎志班”的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退伍不褪志”的誓言。他们用青春接力奉献,让战友情在服务中延续,让尊崇在细节中落地。